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北部灵山余脉的望仙谷,曾因 “石” 而陷入发展困境。2007 年以前,这里是全省闻名的花岗岩板材基地,179 家石材加工厂昼夜不停运转,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体裸露,峡谷溪水变成了 “牛奶河”,9 个行政村中有 5 个沦为 “空心村”。
而如今,这片区域重新变得郁郁葱葱、风景如画,不仅获评国家 4A 级景区,还荣获 “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 称号。2024 年,望仙谷接待游客 31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5.28 亿元,带动周边 8 万群众年均增收 2.5 万元。从 “石矿经济” 到 “生态经济”,望仙谷用 10 年时间,生动实践了 “两山” 理念的转化。
从 “靠山吃石” 到 “护山养山”
2007 年,望仙谷的生态状况惨不忍睹,山体裸露面积达 32 万平方米,9 条溪流的氨、氮含量超标 12 倍,下游农田重金属污染面积超 2000 亩,“搬石头吃饭” 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痛定思痛后,当地政府立下 “生态立乡” 的决心,以关停、修复、重构三步棋开启了转型之路。
在关停污染产业集群方面,县里一次性关闭了所有 179 家石材加工厂,拆除生产线 200 余条,并出台《望仙谷生态保护条例》,明确了 “三禁” 红线。针对石材产业遗留的 13 处废弃矿坑、27 公里破损山体,启动 “生态伤疤” 修复工程,采用 “客土喷播 + 植被重建 + 景观再造” 技术,累计投入修复资金 1.8 亿元,种植湿地松、红豆杉等耐贫瘠苗木 23 万株,建成生态缓冲带 500 亩,使矿区植被覆盖率从 35% 提升至 82%。
在构建生态保护网络上,创新山、林、田、河一体化管护机制,设立区、乡、村三级林长,配备专职护林员 32 名,建成智慧化生态监测系统,实现 24 小时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投资 5000 万元,建设峡谷生态水系工程,治理流域污染。
在确立 “生态优先” 开发原则上,规划阶段就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专家团队编制望仙谷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将 80% 区域划为生态保育区,仅 20% 用于低密度开发,确保开发强度不超过生态承载力的 1/3。
从 “生态负债” 到 “生态资产”
如何让修复后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望仙谷跳出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生态 + 文化 + 产业” 的立体转化体系,实现了 “冷资源” 向 “热经济” 的三级跳。
“生态伤疤” 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废弃矿坑被改造成 “时空隧道” 景观,保留部分开采遗迹作为工业文明记忆点,植入灯光艺术、崖壁栈道等体验设施,使矿坑变成悬崖咖啡馆、峡谷观景台。2024 年,景区摄影打卡点相关短视频传播量突破 5000 万次,带动 “悬崖民宿” 入住率常年保持在 90% 以上。
“乡土记忆” 成为核心竞争力。实施 “故乡重生计划”,从周边村落收集 37 栋濒危古宅,形成赣东北民居建筑群。开设 21 家非遗工坊,邀请竹编、木艺、油纸伞等传承人驻场,游客可参与古法造纸、弋阳腔脸谱绘制等体验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800 批次。
“绿色资源” 催生多元经济。望仙谷构建 “四季旅游” 产品体系:春季峡谷采茶节,游客可体验高山云雾茶采摘炒制;夏季溯溪探险、森林露营,日均接待游客量超 5000 人次;秋季 “丰收晒秋”,带动山货销售增长 200%;冬季温泉康养,中医药理疗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未经书面许可,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